主題1 大武山下 地下伏流水的故事
自然文學家陳冠學老師在他《田園之秋》
筆下的大武山,稱大母山。也是指屏東的母親之意。為何屏東人這樣稱呼呢?每年春分、穀雨節氣之後,臺灣氣流由東北季風開始轉向吹西南氣流,從海上帶來的雲層水氣,在南北大武山系山巔遇冷凝成降水,入滲到山坡森林下,涵養了地下伏流水源,每年10月至隔年3月,改吹東北季風,台灣南部進入枯水期/非雨季期,但南北大武山系山脈森林下,所蘊藏的伏流水,仍缓缓地流入平原的水圳一庄遶過一庄,餵飽五穀,飼養大武山下的子民。
日治時期二峰圳地下伏流水的開發引用,在100年前(1922年)通水試驗完工,開發大武山下地下伏流水資源應用,然而,更早在清朝時期左堆客庄的先民就懂得「種樹成森林可涵養地下水的智慧」。清領時期,大武山下沖積扇平原,河川沒有築堤防,洪水時常竄流在不穩定的河域沖積扇,左堆的4個靠近大武山下的客庄(南岸、建功、千三及昌隆),先民為了阻擋山上沖下來的洪水,他們就揪集全村的村民出錢出力,在村莊的東邊買地種樹成森林,來阻擋洪水,並稱此樹林為樹山,也會訂定規約,禁止閒雜人員進入樹林取樵伐木,破壞樹林,因此又稱此樹林為「禁山」。種樹可阻擋洪水之外,森林下可涵養地下水源,作為灌溉與生活之用水。南岸庄「樹山會」其會簿(道光九年,1829)的序言道出了前人的智慧語錄:
「嘗聞地利以保障為先,田園以灌蔭為要,依古來聚廬列野,安居無憂,鑿井耕田,水源不竭者,皆有賴乎深林也。我南岸之東,有樹山焉,樹榮竹茂,上可抵抗缺之風及潤地蔭,下可生淵泉之水源,所謂可為保障,可抵抗缺之水害也,非此樹山,不為功。」
因此,探究大武山系地下伏流水之應用,可分成二種:
(1)自山區之山坡森林流入山區河谷溪流下之伏流水,可蒐集使用(如二峰圳地下伏流水)。
(2)自大武山系山脈下流入屏東平原之地下伏流水,涵養於平地之森林下方,當涵養的地下水頭壓力高時,此時將產生自流泉或湧泉現象,冒出的湧泉將匯流形成湧泉水圳,⭢流入田園,餵飽五穀,⭢流入村庄聚落,聚落生活、洗衣、澆菜,水圳與客庄產生了密切之關係,也反映出水圳、伯公信仰、伙房配置之分金線等,均與水路有關,客庄聚落生活、生產及生態(三生)與水圳的關係留下的文化景觀與人文,透過導覽解說、達人帶路與體驗,可滿足人文旅行的求知慾與見聞欲。
大武山下伏流水餵飽五穀,也滋養了屏東平原熱帶水果的甜美,中午午餐,我們就來品嚐這伏流水灌溉的米食粄條+客家釀的風味餐,以及熱帶水果與新鮮現磨的手沖咖啡,午間的人文咖啡小座談及六堆四季釀工坊,教您釀大武山下盛產的水果(鳳梨豆醬或鳳梨酵素或時令之水果釀),DIY後帶回家品嚐。
屏東平原、聚落水圳與大武山系的美麗,吸引著喜歡人文旅行的旅者,想要來見聞大武山下美麗的自然與人文景觀,在專業導覽講師帶領下,旅者無須爬文,也能透過這一系列人文旅行,滿足您旅行的求知慾、見聞欲,以及文化差異的體驗呦。